[出处]: 二陈汤首载于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是化痰方剂的经典代表,为后世众多化痰方剂的基础。 [组成]:半夏 、橘红(各15g),白茯苓(9g),甘草(炙)(4.5g) [方歌]:二陈汤用半夏陈,益以茯苓甘草臣,利气调中兼去湿,一切痰饮此为珍。 [功效]: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 [主治]:湿痰证。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,色白易咯,恶心呕吐,胸膈痞闷,肢体困重,或头眩心悸,舌苔白滑或腻,脉滑。 [方解]: 君药:半夏,味辛性温,有毒。半夏为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之要药。其辛温之性可以燥湿化痰,又能降逆和胃,针对湿痰咳嗽、呕吐等主要症状,故为君药。其燥湿化痰之力,可使体内凝聚之湿痰得以消散。 臣药:橘红,辛苦温,其理气行滞、燥湿化痰之功显著。一方面,它可以辅助半夏增强燥湿化痰之力;另一方面,它能行气化滞,使气顺则痰消,体现了治痰先治气的思想。与半夏相伍,一燥一散,对于湿痰的治疗相得益彰。茯苓,甘淡平,健脾渗湿。脾为生痰之源,茯苓通过健脾利湿,使湿无所聚,从而杜绝生痰之源,与半夏、橘红配伍,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。 佐使药:炙甘草,甘平,补脾和中,调和诸药。它能缓和半夏之燥性,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。生姜,辛温,降逆化痰,既能制半夏之毒,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、和胃止呕。乌梅,酸涩,敛肺止咳,其与半夏、橘红等辛散之品配伍,散中有收,使祛痰而不伤正。 [配伍特点]: 标本兼顾:以半夏、橘红燥湿化痰为治标之法,茯苓健脾利湿、杜绝生痰之源为治本之策,二者相辅相成,标本兼治。 散收结合:方中半夏、橘红等辛散药物与乌梅之酸涩收敛药物配伍,既使痰邪得以消散,又防止辛散太过而耗伤肺气,体现了散收结合的特点。 燥润相济:半夏之燥与茯苓、炙甘草之润相互制约、相互补充。半夏燥湿化痰,茯苓、甘草滋润脾土,使燥湿而不伤阴,滋润而不助湿。 [用药禁忌]: 阴虚燥咳者忌用:因二陈汤性偏温燥,对于阴虚所致的干咳无痰、或痰少而黏、不易咯出、咽干口燥等症状者,使用本方可能会加重体内的燥热之象,进一步损伤阴液。 吐血、消渴、阴虚、血虚者慎用:本方中的半夏等药物温燥,可能会动血或耗伤阴血、津液,对于吐血患者可能导致出血加重,对于消渴患者可能加重津液耗损,对于血虚者可能使血虚之象更甚。 总之,二陈汤作为化痰的经典方剂,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,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,合理使用,以充分发挥其疗效,避免不良反应。 |
Powered by 天机社区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